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本报从即日起开设“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江淮记者走基层”栏目,聚焦党的十九大以来的重大成就和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聚焦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重大决策部署,宣传全省各地各部门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努力用党的二十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新进展,深入宣传广大干部群众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生动事迹和良好风貌,真实反映党代表回到工作岗位后带头宣传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与群众共商发展大计的鲜活场景。
“党的二十大期间,当我看到报告中提出‘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时,我的眼前立刻浮现出无数孩子的笑脸。会后,我第一时间把这样的好消息带到了三尺讲台上,让孩子们知道党和国家关心关爱着他们。”近日,党的二十大代表、蚌埠市特殊教育中心教师丁海燕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这样说道。
从不言弃 为特教孩子筑梦
“每个学生都是一颗闪亮的星星,我的梦想是让他们充分绽放个人光彩,成为身残志坚的人。”丁海燕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1998年,20岁的丁海燕从肥西师范学校毕业,进入蚌埠市特殊教育中心工作,担任听障班班主任。
走进教室的那一刻,她才真正体会到特殊教育的“特”。眼前的孩子听不到、不会说,有的甚至还伴有其他障碍,这给初入教坛的丁海燕带来了超乎想象的挑战,但心中有个强烈的声音在不断提醒着她:“不能放弃,一个孩子也不能放弃。”
丁海燕把学校当成了家,把学生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喜他们之所喜,忧他们之所忧。由于离家较远,很多学生六七岁就开始住校,他们一周甚至一个月才能回家一次,丁海燕便额外关注孩子们的衣食住行,经常带他们看病、理发、洗澡,给他们添置生活用品……好几次因带学生看病,丁海燕忙到深夜才回家,家中的儿子早已哭着入睡。
2008年,丁海燕陪伴9年的第一届学生毕业了。这届学生共有12人,10人考入南京聋人高级中学等国家和省级重点聋人高中,其中7人四年后考入国家重点聋人高校。丁海燕创造了蚌埠市特殊教育中心建校多年来的升学记录,家长们一起为她送来了“桃李育德泽,学子谢师恩”的锦旗。
从教二十多年来,丁海燕带出了三届学生,累计28人,其中1人获得宋庆龄奖学金,10人获得蚌埠市三好学生、五好学生、美德少年等称号,其所带班级多次被评为安徽省先进班集体、蚌埠市先进班集体和蚌埠市文明礼仪示范班。
用爱坚守 为重残学生送教
能够背着书包,和普通孩子一样去上学,是很多残疾孩子的梦想。然而,一些孩子因身患极重度残疾,行动十分不便,很难跨进学校的大门。
2018年,蚌埠市特殊教育中心组织教师志愿者义务为极重度残疾学生上门送教。这项工作不仅没有任何报酬,有时还需志愿者自行负责交通费用。期间,志愿者们换了一茬又一茬,而工作量繁重的丁海燕却义无反顾地坚持至今。
送教的道路并不平坦,教师不仅要克服工作中的很多困难,保证送教时间,还要掌握一定的康复技能,帮助孩子康复机体。此外,由于残疾程度重,孩子和家长的接受教育意愿较低,面对送教的教师,他们显得态度冷淡且配合度不高。丁海燕一边用心地教导孩子,一边学习与家长沟通的技巧,尽力获得他们的支持。在她的努力下,一个极重度脑瘫的学生慢慢抬起了右手,不仅学会了很多汉字,实现了自主阅读,还能用手指在平板上写字。疫情期间,为了不耽误孩子们的学习,丁海燕利用网络继续给孩子们上课,顺利打通他们学习的第二通道。
全心投入 为教学教研助力
在他人看来,特殊教育学校没有升学压力,教师们的工作就是组织活动,带领孩子们玩耍。“其实,特殊教育领域的每一个孩子都像一团谜,仅有满腔热情和怜悯之心是远远不够的。”丁海燕说,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如何走近这些特殊孩子,给予适合他们的教育,是每一位特教教师一生的课题。
由于语言缺失,听障学生很难与教师建立起良好的沟通交流。为了读懂孩子的内心,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丁海燕苦心钻研心理学,探索听障学生的语言训练方法,努力搭建师生间的心灵桥梁——她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编成图文并茂的绘本,便于孩子们学习与掌握;她利用活动和游戏,充分发挥听障学生的学习特点……她告诉记者:“我希望运用自己的专业和技能,让孩子们学有所获,让他们的未来道路能够走得轻松一点。”
为了积攒实践经验,丁海燕积极参加各类教育教学比赛,先后获得国家和省市级奖项13次,举办教育教学专题讲座20余次,被评为安徽省教科研先进个人和蚌埠市教育局局属学校“教学能手”。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特殊教育的重视,一批年轻人加入到了特殊教育的队伍中。学校成立了丁海燕名班主任工作室、劳模工作室,她带领年轻教师探究特殊教育的育人方法。“参加党的二十大,让我更加明确了今后的教学目标。未来,我想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特殊教育、关注特殊教育,和年轻教师一起共同推动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每一个特殊孩子的幸福而奋斗。”丁海燕说。 (本报记者 夏梦)
扫一扫手机阅读